影子銀行是什麼?

影子銀行是什麼?
Spread the love

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有一種特別的銀行像是跟一般的銀行一樣的運作,但是,比較特別的是,它是比較不受金融機構監管的銀行。不像傳統銀行那樣你可以在街上到處看到,但是,實際上世界上許多資金的流動、市場穩定以及金融創新都是透過它們才能達成,實際上它們是現代金融體系中的非常重要組成的部分!

什麼是影子銀行?它為何要存在?又是誰在運作這個看不見的金融網絡?讓我們一起討論影子銀行的定義、歷史背景、與發展,幫助你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來理解它。

影子銀行是什麼?

影子銀行,金融穩定委員會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 將其定義為「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進行信用中介的實體和活動」。簡而言之,影子銀行執行著傳統銀行的核心功能,信貸轉換和期限轉換,但不受相應的傳統銀行存款監管約束,也不享有中央銀行的流動性支持和存款保險等安全網。

影子銀行的核心特徵包括:

  1. 期限轉換:將短期資金轉換為長期貸款,類似銀行如何將活期存款用於發放長期抵押貸款的性質 ,例如房貸。
  2. 流動性轉換:將相對不流動的資產轉換為看似更流動的負債。
  3. 信用風險轉移:通過證券化等方式將信用風險從原始持有者轉移出去。
  4. 監管套利:利用監管差異或空白獲取競爭優勢。

影子銀行聽起來有些暗黑,為現今的經濟體裡面。像是國外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都是其中一種,有許多知名公司都被算作影子銀行。其中包括像是高盛或摩根士丹利等投資銀行也是。在台灣的話,像是當鋪、租賃公司就是屬於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一種,可以提供給民眾的一些融資、租賃融資等相關服務。例如: 中租、裕融、和潤等。

影子銀行的歷史背景

「影子銀行體系」一詞是由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 (PIMCO) 的保羅·麥卡利(Paul McCulley)首創,他在 2007 年的一次聯邦儲備銀行經濟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一整套高槓桿的非銀行投資管道、投資工具和投資結構」

麥卡利認為影子銀行體系的誕生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的發展。那時由於銀行業監管趨嚴,金融機構尋求創新,於是貨幣市場開始萌芽,他的功能主要類似於銀行存款,但它並不像銀行那樣受到監管。

在80 年代和 90 年代期間,隨著金融市場自由化和金融工程創新,影子銀行體系迅速擴張,高槓桿的非銀行投資管道成長的很快。所以,在1998 年發生了一個金融風暴,高槓桿且不受監管的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破產了,這個事件是首次揭示了影子銀行機構的一些系統性風險。

在 2007-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則是真正凸顯出影子銀行潛在的系統性風險。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持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 和投資銀行面臨嚴重損失,回購市場和商業票據市場凍結,導致嚴重的流動性危機。雷曼兄弟倒閉成為危機的關鍵轉折點,促使監管機構加強監控和管理這一領域。

所以當像這種危機席捲全球時,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影子銀行的強大力量及其潛在的破壞性。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影子銀行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繼續擴張,其規模已經超過了傳統銀行業。據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 的估計,全球影子銀行資產規模已突破5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一半以上。

今日,新的影子銀行形式也開始形成。如金融科技公司帶來的P2P借貸、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出現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被視為新一代影子銀行。

為什麼需要有影子銀行?它的優點是什麼?

影子銀行的存在,部分原因是因為傳統銀行受限於嚴格的監管與資本要求,而無法完全滿足全部市場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它的靈活性能讓資金能更有效地流動至高風險或高回報領域,促進金融創新及經濟增長。此外,它還能減輕傳統銀行體系的壓力,提升資金配置效率,促進資產流動和風險分散。透過證券化和其他技術,影子銀行將風險從集中在少數大型金融機構分散到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

例如,在中國,小微企業約70%的融資需求依賴於影子銀行系統。在美國,非銀行貸款機構已成為小企業貸款的主要提供者。

影子銀行是什麼?

影子銀行的主要參與者

影子銀行的範疇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廣泛得多,涵蓋了各類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它主要通過以下的幾種方式,向實體經濟提供短期融資及流動性支持。

貨幣市場基金 (Money Market Funds, MMFs):貨幣市場基金投資於短期、高流動性、低風險的貨幣市場工具,如國債、商業票據等。它們向投資者提供類似活期存款的流動性,通常允許隨時贖回,提供類似銀行存款的流動性和穩定性,同時提供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率。在美國,MMFs管理的資產超過5萬億美元。典型代表像是,富達現金儲備基金、摩根大通美元流動資金等。

結構性金融產品 (Structured Finance Products):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如抵押貸款、汽車貸款、信用卡應收款等,打包成可交易的證券化工具。常見形式包括資產支持證券 (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 和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 等。

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 (Hedge Funds &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這類基金通常面向富裕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將投資者資金集中管理,透過證券化、基金等方式分散風險與使用複雜策略和高槓桿追求超額回報。相比公募基金,它們在較少監管的環境中運作,投資策略更為靈活。像是包括保險公司、養老基金、投資銀行等。

金融科技借貸平台 (FinTech) : 利用技術創新 (如大數據、人工智能) 評估信用風險,連接借款人和貸款人,繞過傳統銀行中介。像是近年來,P2P借貸平台、數字支付公司等新型金融科技企業。

回購協議市場 (Repo) : 回購協議是金融機構之間的短期擔保借款。借款方出售證券並承諾在未來某日以略高價格回購,實質上是以證券為抵押的短期借貸。

信貸中介及資金池 (Credit Intermediation and Fund Pools) : 集合眾多投資者資金並進行貸款投資。

影子銀行的內在風險

影子銀行業可以在滿足於平常日益增長的信貸需求,但是許多人認為其在傳統銀行監管之外的運作可能引發對其金融體系構成系統性風險的擔憂。以下是幾點主要的內在風險 :

期限錯配與流動性風險 : 影子銀行通常借入短期資金,如通過回購協議或商業票據,投資於長期資產。這種期限轉換是銀行的核心功能之一,但影子銀行缺乏存款保險和中央銀行支持。一旦當市場信心動搖時,短期融資可能突然枯竭,迫使機構以折價拋售資產,一個機構的流動性問題可能迅速傳染,恐引發擠兌風潮,形成系統性危機。

監管套利與透明度缺失 : 相比受嚴格監管的銀行,影子銀行需要披露的要求通常更少,導致風險評估困難。複雜的結構性產品設計也進一步加劇了透明度問題。因為在證券化過程中的信息不透明、評級機構的利益衝突,產品中的 “尾部風險” 很去難以評估風險。

高槓桿 : 相比傳統銀行,影子銀行通常使用更高的槓桿率。高槓桿在市場上升期可以放大收益,但在下跌期也同樣放大損失。更重要的是,高槓桿限制了機構吸收損失的能力,增加了違約風險。

BK的觀點

儘管「影子銀行」一詞聽起來有些像是負面或是好像是在做一些違法的交易,但是其實許多知名的公司都參與了影子銀行的業務內容。現在,已經是現代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銀行體系之外的重要金融中介,能幫金融市場的資金有效的配置,提供了替代融資渠道、促進金融創新、增強市場流動性,並為投資者創造多元化選擇。

然而,這些優勢伴隨著不容忽視的風險像是期限錯配、高槓桿、監管套利和系統關聯性等都可能導致嚴重的金融不穩定。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後,商業票據市場和回購市場的凍結。還有2020年的疫情爆發引發市場恐慌,投資者湧向安全資產,美國國債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流動性緊張,都是典型的案例。

影子銀行也跟傳統銀行有些高度關聯,讓表面上獨立的實體,但是實際上是共享相同的資金來源,導致風險集中而非分散。這種關聯性可能通過像是交叉持股等多種渠道形成。其結構性複雜和跨市場跨機構鏈條長,使得風險傳導速度快且難以追蹤。當影子銀行體系中核心中介斷裂時,可能將會引起資金鏈斷裂、信貸緊縮和市場恐慌。


Spread the lov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