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 2024-06-30
文章總覽
What is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是我們常常在金融新聞聽到的兩個名詞,經常成為討論的焦點。
這兩種名詞關乎著每一個消費者、企業、甚至政府的福祉。不僅影響著個人的購買力,還能左右企業的投資決策,國家的經濟健康狀況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並在全球經濟中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如何定義通膨與通縮?
通貨膨脹 Inflation
簡稱: 通膨,指的是一段時間內,物價水平普遍上升的現象。當通膨發生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說,同樣數量的貨幣能購買到的商品和服務減少了。
通膨和通縮不僅僅是簡單的價格變動,它們背後蘊含著複雜的經濟機制和多重影響。通膨通常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的副產品,適度的通膨可以激勵消費和投資,是經濟活力的象徵。
然而,過度的通膨會導致經濟不穩定,甚至引發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這種情況下,貨幣幾乎失去其價值,經濟陷入混亂。
通貨緊縮 Deflation
簡稱: 通縮,則是通膨的反向現象,指的是物價水平普遍下降的過程。
當通縮發生時,貨幣的購買力上升,即同樣數量的貨幣能購買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這通常伴隨著經濟活動的萎縮和失業率的上升。
當價格持續下降,消費者和企業可能推遲支出和投資,期待未來價格會更低,這種行為會進一步壓抑需求,導致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為什麼會通膨與通縮?
通膨和通縮的成因複雜且多樣。典型的衡量方法是使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通膨的主要成因包括:
- 需求拉動通膨(Demand-Pull Inflation):當經濟中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物價上漲。
例如: 經濟繁榮期消費者購買力強,企業生產活動旺盛,需求增加推動物價上升。 - 成本推動通膨(Cost-Push Inflation):當生產成本上升,例如原材料價格上漲或工資提高,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物價上漲。
- 貨幣供應量增加:當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市場上貨幣過多,會導致物價上漲。
通縮的成因則包括:
- 需求減少:經濟衰退時,消費者和企業支出減少,需求不足導致物價下跌。
- 供給過剩:生產過剩或技術進步帶來的供應增加,超過了市場需求,導致物價下跌。
- 貨幣供應量減少:中央銀行緊縮貨幣政策或金融危機導致市場上貨幣不足,抑制需求,物價下跌。
主要通膨與通縮的名詞
通膨率 Inflation Rate
在一定時期內,衡量物價 (商品與服務) 平均價格水平上漲速度的百分比。
這是衡量經濟中通膨程度的一個關鍵指標,通常是以年率來計算。高通膨率意味著貨幣購買力正迅速下降,而低通膨率則表示價格相對穩定。
通縮率 Deflation Rate
相對於通膨率,通縮率指的是衡量商品與服務平均價格水平在一定時期內的下降速度百分比。
通縮反映了經濟中的成本總體水平下降,有時被視為經濟病態的徵兆,因為它可能會導致消費減少、生產放緩,進而引起經濟衰退。
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 CPI)
CPI是計算通膨率的一個重要數據來源,衡量特定時期內消費者為購買商品和服務所付出的價格變動的指標。
通常由一籃子消費品和服務組成,其價格變化用以估計整體的生活成本。
核心通膨 Core Inflation
核心通膨是指剔除了食品和能源這類價格較為波動的商品後的通膨率,因為食品和能源價格受季節性和政治因素影響較大,可能會掩蓋出真實的通膨趨勢。
因此,專家們常用核心通膨率來評估長期通膨趨勢,作為制定貨幣政策的參考。
圖檔是2024年4月,CPI與核心CPI 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通膨率的比較。資料來自”行政院主計總處”
生產者物價指數 Producer Price Index(PPI)
反映了生產者在初級市場上商品的價格變動,也就是生產者出售商品時收取的價格。PPI包括多種商品,從農產品到工業商品不等。
與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同,PPI著重於批發價格的變動,早於商品抵達消費者前的階段。反映生產者出售的商品和服務價格變動情況。
量化寬鬆 Quantitative Easing
中央銀行在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如設定低的政策利率)已不足以刺激經濟時採用的一種非傳統貨幣政策。
在進行量化寬鬆時,中央銀行會創造新的貨幣來大規模購買政府債券或其他金融資產,旨在增加經濟中的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並鼓勵貸款和投資活動。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流動性,支持經濟增長和提高通膨率至目標水平。
購買力平價理論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PPP )
用於決定不同國家貨幣匯率的長期均衡值的經濟學理論。根據PPP,兩國之間的匯率會調整到一個水平,即用一種貨幣購買的一籃子商品和用另一種貨幣購買相同商品的成本相同。
換句話說,貨幣的匯率應該反映不同國家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比率。這一理論常用於評估貨幣是否高估或低估,並用於國際比較,如比較各國的生活成本和經濟產出。
誰會造成通膨與通縮?
通膨和通縮的發生與許多主體有關,包括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企業的生產決策。
政府和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調整,影響經濟活動和貨幣供需關係,從而對通膨和通縮產生影響如下表格: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工具 | 通膨影響 | 通縮影響 |
---|---|---|
降低利率 | 刺激經濟增長,增加貨幣供應,提高通膨壓力 | 促進借貸和投資,試圖避免通縮 |
提高利率 | 壓抑經濟過熱,減少貨幣供應,降低通膨壓力 | 減少借貸和投資,可能加劇通縮現象 |
量化寬鬆 | 直接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經濟活動,增加通膨可能性 | 提高流動性,鼓勵經濟活動,避免通縮深化 |
購買政府債券 | 增加貨幣流通量,促進經濟活動,提高通膨壓力 | 提升資金流動性,刺激經濟增長,防治通縮 |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工具 | 通膨影響 | 通縮影響 |
---|---|---|
增加公共支出 | 刺激需求,加大貨幣流通,可能加劇通膨 | 刺激經濟活動,增加產出,對抗通縮 |
減稅 | 增加個人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費和投資,可能促進通膨 | 提高個人和企業的購買力,刺激經濟增長,阻止通縮 |
提高稅收 | 抑制過度消費和投資,減少貨幣供應量,降低通膨壓力 | 減少個人和企業可支配收入,可能不利於對抗通縮 |
降低公共支出 | 減少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降低貨幣供應量,有助於控制通膨 | 可能進一步減少總體需求,對抗通縮效果有限 |
歷史背景
從歷史角度來看,通膨和通縮並非現代經濟活動獨有的現象。
早在羅馬帝國時期,由於過量鑄幣導致貨幣貶值,就已經出現了通膨的現象。而中世紀的歐洲,在黑死病後的人口大幅減少,導致勞動力短缺和產品價格下跌,也經歷了一段通縮時期。
而近現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市場的發展,通膨和通縮的影響及其管理也變得更加複雜和關鍵。
通膨和通縮是經濟歷史中反覆出現的現象,各個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驅動因素。
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不僅有助於我們把握當前的經濟動態,還能為未來的經濟預測提供借鑒。
以下是一些具代表性的歷史案例:
古代與中世紀
羅馬帝國通膨 (200 – 300)
在羅馬帝國晚期,政府為了滿足軍事和政治的開支,開始降低金幣中的黃金含量,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了通貨膨脹,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商品價格上升。
歐洲黑死病通縮 (14世紀)
黑死病導致中世紀歐洲的通縮,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勞動力短缺導致生產力下降。
這段時期,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商品價格下跌,出現了典型的通縮現象。
薄伽丘的《十日談》中描述了 1348 年佛羅倫斯的瘟疫。By Wellcome from Wiki Commons
近現代
德國的惡性通膨(1921-1923)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面臨沉重的賠款支付壓力。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德國政府大量印刷鈔票,導致貨幣供應量急劇增加,物價飛漲。
到1923年,德國的物價指數達到了天文數字,貨幣幾乎完全失去了其價值。這場惡性通膨對德國經濟和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大蕭條的通縮 ( 1929-1939 )
大蕭條是20世紀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始於1929年的美國股市崩盤,並迅速蔓延至全球。
經濟活動急劇萎縮,需求驟降,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形成了嚴重的通縮,高失業率和大規模企業倒閉使得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許多國家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新政」對於金融系統的管制,通過政府干預和公共工程計劃試圖恢復經濟。
現代
石油危機通膨 ( 1973-1979 )
1970年代兩次較大的石油危機(1973年和1979年)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高通膨。
第一次石油危機是由於中東戰爭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石油禁運,導致油價飛漲。
第二次石油危機則是由於伊朗革命和隨後的伊朗伊拉克戰爭。高昂的油價推高了生產成本,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引發了全球性的成本推動通膨。
中國的改革開放後通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迅速增長,需求急劇增加。
然而,由於供應鏈和市場機制尚未完全成熟,導致通膨壓力加大。
1988年中國的通膨率達到18.5%,這一高通膨率引發了社會不滿和經濟波動。後來,中國政府採取了緊縮政策,成功地控制了通膨。
日本泡沫經濟(1991 – 2003 )
1990年代,日本經濟經歷了長期的低增長和通縮,這一時期被稱為「失落的十年」。
原因包括資產泡沫的破裂、銀行體系問題和需求不足。日本政府和中央銀行多次嘗試刺激經濟,但效果有限,物價水平持續下降,消費和投資疲軟。
美國次貸危機 ( 2007 – 2008 )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迅速波及全球。
銀行倒閉、信貸緊縮和需求驟減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並引發了通縮壓力。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採取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量化寬鬆和貨幣寬鬆政策,以防止經濟陷入長期通縮。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但也為未來的通膨埋下了伏筆,但長期以來,許多發達經濟體仍面臨低通膨或甚至通縮的壓力。
BK的觀點
了解通膨和通縮的概念對經濟與本身的影響其為重要,在一般大眾而言,這兩種都是最沉重的生活壓力。
如果我們可以識別了解當前經濟環境是處於通膨還是通縮階段,對於調整個人的理財策略相對的幫助很大。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通膨和通縮呢?
在通貨膨脹環境下,投資如黃金、不動產或通膨保護證券(如TIPS)、具有良好現金流的股票等可對抗購買力下降。我們也可以通過兼職工作、創業或學習新技能來增加收入,以應對生活成本的上升。再來就是審視自己的預算,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優化花費。
在通縮期間,債務的實際成本會上升,因此儘量償還高利息的債務、保留現金和易於兌現的資產。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可以提高你的購買力。防禦性股票,如醫療保健、公用事業和日常消費品行業與高質量的債券,通常在經濟衰退期間表現較穩定。
在應對這兩種時刻,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制定和執行一個長期的財務計劃。
此外,持續學習升自己的技能和競爭力以便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是非常關鍵的。